外国语学院成功召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交流会

    2025年11月21日 08:51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外国语学院2025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教研活动方案》,11月20日下午2点,外国语学院在人文馆418成功举办了“双向融合”教学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志刚主持,特别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学团队的杨红星、杨元超、梁明伟、雷霆四位老师,与外国语学院各系室主任及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围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融合”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议伊始,外国语学院各系室教师代表依次发言,分享了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公共英语教师群体普遍反映,在探索如何运用外语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以及如何科学评估学生思政素养提升成效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困惑。专业课教师则从多个层面提出了见解与疑问,包括如何在语言类基础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在文学类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同时有效甄别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针对上述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位老师分别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杨红星老师指出,将专业课程讲授得精彩纷呈,本身就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最佳途径。他强调,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追求自然与深度,避免生硬堆砌,应从“大思政课”的宏观视角来理解和推进课程思政,而非局限于单一课程之内。他进一步指出,外语专业的本质与核心在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应聚焦文化内容,彰显文化力量。在新工科外语教学中,可更多地融入燕山大学的历史文化元素,通过讲述身边人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杨元超老师认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不谋而合,二者相辅相成。雷霆老师强调,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中不可或缺,建议两个学院以教学案例为纽带,实现“双向融合”,共同提升教学质量。梁明伟老师提出,在文化类课程中,可以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出发,向学生阐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将国内外最新热点事件融入课程内容,以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

    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两院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条:关于开展202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