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追思忆,双语共传延安情。近日,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九名师生组成青春语“延”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跨越1200公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追寻延安文化征途,传承延安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特长,探索中国精神国际传播新路径,用双语助力红色故事对外传播。
(实践团成员合影)
“重温革命路,立志续华章”。实践团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及延安博物馆等地,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当鲜红的党旗飞扬在眼前,全体成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铿锵有力,庄严承诺掷地有声。前往四八烈士陵园,在大雨中抬起花篮跨越108阶向烈士碑敬献花圈,并鞠躬默哀、深情瞻仰,庄重的仪式铭刻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也激励着新一代青年齐心协力传承延安精神。实践团还来到南泥湾,走进开天辟地的不朽历史传奇,深耕陕北热土,亲身体验了革命先辈如何把荆棘遍布、荒芜人烟的“烂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
(实践团成员在四八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实践团成员在南泥湾进行劳动实践)
“听英雄往事,燃爱国情怀”。实践团来到全国唯一一所以“八一”命名的敬老院,向抗战老兵进行慰问演出、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往昔,传承那份坚如磐石的精神,共同向这些伟大的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休养在八一敬老院的老兵们,是新中国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功臣,是行走的“历史书”、革命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参与活动的老人们平均年龄超九十岁,他们亲切地向成员们讲述了自己在抗战时期战火纷飞的岁月,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令在场同学无不动容,激发了同学们作为青年的爱国志,坚定了同学们的报国梦。
(实践团成员与八一敬老院老人们合影)
(实践团成员倾听105岁老兵王布福讲述抗战故事)
“双语述党史,译绘延安情”。实践团走进延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杜甫川、兰家坪、南桥及东关街等社区,面向社区党员、群众、青少年、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双语特色课堂,将党的历史和延安的发展结合起来,结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双语特色活动,让社区群众深刻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征程,赢得了群众的连连点赞。实践团也通过语料采集、实地考察等形式,先后采集关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博物馆和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影像资料数千份,整理形成逾万字英译素材,以“译延安·释经典”为主题,致力于开展红色文化翻译传播实践,在世界文化图景中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实践团在南乔社区内开展“双语+”党课)
(实践团在杜甫川社区开展“双语课堂”)
“外语扬红魂,共话新时代”。实践团对延安精神展开对外宣传工作,落地团队调研成果。新起点,新征程,新时代,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了文明交流互鉴中人才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实践团成员深入社区、学校和旧址等,与当地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学生以及游客进行面对面交流,用流利的英语讲述延安的红色故事,介绍延安精神的核心价值。他们不仅记录下了受访者的感想和反馈,还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将延安的故事传播给更广泛的国际受众。实践团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红色文化开展外宣工作,知行合一深化学习成果,外语赋能转化感悟感受,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实践团成员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进行调研采访)
(实践团成员在延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进行调研采访)
铭记历史,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精神,我们齐心协力,双语并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仅是文化的使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此次延安之行,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英语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沟通媒介,更是架起红色记忆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下一步,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依靠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用双语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继续探索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途径,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为促进国际理解和推动文化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在重温入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