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第五届阿那亚国际戏剧节在持续11天的艺术盛宴后圆满收官。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派出的志愿团队为戏剧节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由燕山大学手语研究与应用中心和燕山大学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选派的4名手语硕士研究生组成的“英语+手语”志愿者团队,首次进驻国际级文旅盛会。这支兼备英语与手语双技能的“无障碍桥梁”团队,以专业服务拓展文化边界,成为高校赋能区域文旅融合的标杆实践。

志愿者教授手语
团队骨干赵芯澜、杨雨晴、赵蕊、刘晨欣均来自外国语学院刘鸿宇教授手语研究与推广应用课题组,她们既是沟通管道,更是文化转译者。手语志愿服务团队不仅为听障游客和国际游客提供精准的双语(英语/手语)引导,保障其在戏剧节期间的观演体验;更创新性举办特色手语工作坊,以“身体语言与艺术表达”为主题,引导参与者通过肢体律动传递情感、讲述故事。这种将手语艺术与戏剧精神相融合的实践,既契合戏剧节“表达与连接”的核心主旨,更借助艺术场景普及了手语的文化价值,推动社会对听障群体的理解与包容,为助力阿那亚国际戏剧节这一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文化IP和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艺术无边界、沟通无障碍”的人文目标做出贡献。志愿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成为高校助力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志愿者学习手语
外国语学院秉持“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外语+特殊教育”培养模式,将语言能力与社会服务技能深度融合,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搭建,培育出一批既精通外语沟通、又深谙手语文化的专业人才。学院以手语语言及应用研究中心校级研究平台和燕山大学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手语研究生培养,进行听障群体帮扶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操经验,形成了稳定的、能“学以致用”的手语志愿服务队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院将深化“手语+”人才矩阵建设,依托燕山大学手语语言及应用研究中心和燕山大学全国阳光助残服务基地形成产学研用闭环,输送更多手语专业人才服务区域文旅发展与社会公益事业,以教育之力助推文化繁荣与社会包容,让无障碍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志愿者给听障人士的寄语